来源:亚洲保理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BEUkhgEzuouRr5u_3SGVA

在数字化的大潮汹涌之下,历经三十余载的创新洗礼,中国的供应链服务已经破茧而出,独具一格。“供应链,那是第四利润源”,这样的观点已然在商界泛起共鸣。它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腾飞的隐形翅膀,是支撑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当下的供应链服务,如火如荼;未来的它,更将风光无限。

谈及供应链服务的内涵,不得不提产业链的独特气质与渴求。在这漫长且错综复杂的产业链条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博弈从未停歇,而这种持续变化的张力,正是对供应链服务革新的不竭动力。

回溯其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基础分段物流,到后来的全程整合链式服务;从简单的仓、关、运、配,到如今门到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物流如影随形,持续为商品的流动提供坚实后盾。而后,深圳点燃了供应链整合服务的星火,巧妙地将外部资源融会贯通,为客户提供整体业务流程的外包服务。再到后来,那些带着鲜明垂直产业印记的供应链服务平台崭露头角。直至今天,超大型的平台化综合服务商横空出世,它们既能横向覆盖各类服务,又能纵向深入特定产业,实现一体化运营。这四种模式,各有千秋,互为补充,每一种都有巨头的身影傲立其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每一种模式的精髓与创新之处。

 

模式一:物流供应链模式

基础分段物流服务+全程整合链式物流服务

 


 

物流,宛如供应链的健步之足,但其本身亦在巧妙地构筑一个服务于供应链的独特体系。仓储、报关、运输、货代等,这些仿佛是物流世界的坚实基石,散落在各处的支点。然而,当它们被科技之线紧密串联,与产业链的每一环节交相辉映时,便催生了一种物流节点间的高效和谐。而这些原本孤立的支点服务,更是逐渐网络化、平台化,共同编织出一张覆盖广阔、智慧涌动的物流云网络。

在这变革的洪流中,物流领域的创新如同繁星般层出不穷。从设备的更新换代,到网络的持续优化,再到协同作业的日益默契,乃至于数据的深度融合,每一个细节都在与用户的心跳同步跃动。这背后的推动力,首当其冲便是全球电商的波澜壮阔。它们的崛起,为物流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诸如“24小时全国达”、“72小时全球达”之类的服务承诺,不仅仅是对速度的极致追求,更是对物流各节点间协同效率的严苛考验。从揽收到通关,从干线到配送,每一步都必须丝丝入扣,方能成就这惊人的时效。

正因如此,我们见证了结构化的基础物流服务与网络化的一站式整合物流服务并肩前行,共同引领行业的革新与蜕变。它们服务于产业链供应链,为之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在这场变革的浪潮中找到了自我革新的方向。产业链供应链的每一次跃动,都离不开物流供应链的同步进化;而物流供应链的每一次创新,都在为产业链供应链的辉煌未来提供坚实的支撑。

 

模式二:供应链综合服务模式

整合服务端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务

 


在深圳这片热土上,供应链服务的概念悄然生根发芽。那是2000年左右的时光,珠三角如磁石般吸引着全球外资工厂的目光,而伴随着它们的脚步,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这些企业,急需进口料件,大多选择从香港这个繁华的港口进入。然而,通关的繁琐、经济的不划算,成为了他们共同的难题。

就在此刻,深圳应运而生的一大批供应链公司,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这片迷茫。他们以通关、结算、香港收货、中港物流、国内配送等服务为主打,以高效、顺畅、经济的特点,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这就是后来名噪一时的深圳供应链模式。在高峰期,深圳的供应链公司占据了全国的八成份额,成为了各地争相学习的典范。那时,我曾戏言:“供应链服务,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深圳,深圳看福田,福田看车公庙。”因为那些赫赫有名的供应链公司,大都集中在深圳福田区的车公庙一带。

这些供应链公司,部门齐全,业务、风控、商务、物流、关务、财务、资金等一应俱全。他们形成了一套标准的作业流程和组织架构,职能划分清晰明确。然而,他们并没有自己的仓库和车辆,都是靠租赁和外包来维持运营。这种看似贸易、报关、物流等混合体的公司形态,却以百把人的团队,轻松玩转上百亿的业务,成为了各大银行的座上宾。让人不禁感叹:这就是深圳的魅力,这就是供应链的力量。

那么,供应链服务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呢?答案就是整合外部服务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务。他们承接客户的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从最初的关、检、汇、税等基础服务切入,逐渐扩展到物流、融资、信保等领域,甚至涉足采购与分销服务。这种从短价值链到长价值链的延伸,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也为客户带来了更大的价值。

在供应链服务的模式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模式一始终专注于物流服务的主业,不碰商流、不碰结算,保持服务的纯粹性。而模式二则勇敢地涉足商流和结算领域,进出口服务模式与国家政策规定紧密相连。尽管模式二中的供应链公司与客户仍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但这种执行类服务已经迈出了更大的一步。

金融服务的供应链场景化切入,既是创新点也是风险点。在有订单、有物流、有报关、有结算的情况下,货物可控、四流清晰,这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优良的场景。然而,供应链金融并非平面而是立体的存在,供应链公司往往难以承受其风险之重。因此,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固化业务场景并输出给希望进入该产业领域的银行作为产业金融的资产,成为了最为理想的模式。目前已有一些供应链服务公司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模式三:产业供应链服务模式

专注于垂直产业链细分领域的供应链

谈及模式三,我们不难发现它已分化为两大类型的业务模式。其一,是生产型供应链平台。这类平台的重心在于原材料、元器件等前端生产环节所需的供应链,尤以大宗商品为主。其业务形态多样,包括采购、分销,更有代采、集采、代销、代理等模式。而其二,则是产品消费流通端的供应链。这类平台关注成品形态的商品,主要服务于终端用户和消费者,其业务模式与前者颇为相似,但所需资源和能力却大相径庭。

生产型供应链平台面对的是资源类商品和大宗交易,对资金的需求极为庞大。而消费流通端供应链则更注重渠道和销售能力。从整体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前者更考验对商品属性的深刻理解和资金实力,因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对物流的依赖度极高,金融属性也尤为突出。而后者则强调销售能力和渠道网络,因为产品已经形成,品牌已经确立,此时销售渠道和分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比之下,生产型供应链平台更容易形成大流量,客户和供应商的数量都不需要太多。而消费流通端供应链则需要铺设更广泛的网络和建立更多的物流节点。

我们注意到,很多B2B平台背后都有供应链服务公司的身影,或者B2B平台本身就涵盖了供应链服务。B2B平台负责交易,供应链服务负责交付,同时通过科技平台打通交易与交付数据,形成场景化的数字供应链。再与银行对接,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金融平台。虽然这只是产业金融中一个比较狭窄的方面,但我们已经能够嗅到产业链金融的气息。因为它的结构是完整的,四流能够形成闭环,数字化场景也非常清晰。

模式四:顶天立地+铺天盖地

产业链上有深度+供应链上有广度

模式四,可谓是供应链服务中的高阶殿堂。它能在纵向的产业链上如游龙般上下贯通,从生产端的涓涓细流,到流通消费端的滔滔江河,通过二段的集采、分销,将一种产品的前中后阶段彻底打通。这种产业供应链服务,若深度不足,便如浮萍般难以扎根,难以孕育出强大的场景,更难以形成绵长的价值链。

而在横向的功能服务方面,模式四同样能展现出平台化的魅力。它可以拓宽服务的口径,让短价值链在瞬间迸发出大流量、标准化的服务产品。然而,这样的模式也并非无懈可击。若深度不够,与产业链各角色的接触界面便会显得单薄,一旦行业趋于扁平化,其盈利模式便可能遭受巨大冲击,短期内再塑新优势便如登天之难。

但模式四的妙处在于,它将横向的广度与纵向的深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同琴瑟和鸣,相得益彰。这样既能保持对垂直产业端的深度参与,又能敏锐地感知到平台化服务的热度。那些千亿级的超级供应链平台,往往就是凭借对几条特色鲜明的产业供应链进行垂直纵深服务,如钢铁、粮食、能源、石油、化工等,同时搭建起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物流综合服务平台等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综观各种模式,每种都有其独特之处,都在不断创新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因需而变。没有绝对的好坏优劣之分,每种模式都孕育出了若干超大型的成功公司。然而,通过我们的观察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产业链的中国崛起,供应链服务也在不断创新求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交易、交付、支付、金融这四大要素构成了贸易及贸易服务的支撑逻辑。

诚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供应链服务的水平、能力与全球领先的供应链企业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的服务种类多、规模大,但在领域的精耕细作、盈利能力以及全球产品的操盘能力等方面,我们仍然是一个跟随者、一个学生。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汲取营养、发挥潜能,努力成为全球引领性的供应链服务企业及企业群。毕竟,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和最强的制造能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全球供应链服务的大舞台上,中国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